图/新华社

图/新华社

    据新华社北京3月30日电 “多锻炼、少生病”已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日前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释放了哪些重要信号?在3月30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多部门有关负责人进行了详细解答。

    新蓝图——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造福全民

    根据意见,到2025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到2035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生活方式,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意见着力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夯实社区全民健身基础、推动更多竞技体育成果全民共享,让体育社会组织成为推动全民健身的重要力量,让社区健身的‘毛细血管’更加畅通发达,让竞技体育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说。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表示,要推动人财物等资源优先用于保障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在政策上向西部、农村、财政相对比较困难的地区倾斜,推动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参与主体多元化、供给内容多元化、供给模式多元化的格局。

    新载体——破解全民健身设施不足难题

    据李建明介绍,“十四五”期间计划在全国推动建设2000个体育公园等健身设施,完成5000个乡镇街道体育健身设施补短板项目,破解全民健身设施不足难题,使相关设施更加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我们既要扩大增量,也要盘活存量,对公共体育设施加大开放促进力度,全面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李建明说。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一级巡视员郝风林说,要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互促共进机制,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提高体育场馆开放程度和利用效率。

    “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方面,让人口成为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定位器’,是意见传递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解决优质体育资源城乡区域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说,要把常住人口数量作为重要的资金分配考虑因素,让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跟着人转、跟着人走。

    新风尚——营造人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

    赵辰昕说,意见倡导全龄友好理念,以青少年为重点培养终身运动者,着力保障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运动权益,提高广大职工的参与度,让全民健身成为一种普遍生活方式,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营造人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全国总工会财务部负责人李颖敏说,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工会经费不仅可用于举办集体性职工体育活动的有关支出,也可用于为职工个人购买健身服务,有助于打消基层工会顾虑,激发职工参与全民健身的积极性。

    李建明说,意见提出的“建立国家队、省队运动员进校园、进社区制度”,既有利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激发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相关体育项目的热情。

    “如果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能够大幅增加、全民健身蔚然成风,不仅意味着群众体育的大发展,更代表我国人民身体素养、精神状态、收入水平、公共服务供给、产业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等全方位的提高,必将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迈出坚实一步。”欧晓理说。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